欢迎访问安博体育手机版app_安博体育手机版登录 服务热线:400-021-587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824 北海道大小姐——日本90式主战坦克
时间: 2024-02-16 19:58:18 |   作者: 新闻资讯


  作者简介:水瞳韵然,家住河北省邢台市的摸鱼肥宅一枚,爱好历史和军事,骑马与砍杀是最喜欢的游戏,同时还是小约翰可汗的崇拜者,通辽汗国的忠实粉丝,哈萨克汗国最忠诚的封臣,叶儿羌汗国的一生之敌,最近貌似沉迷于《使命召唤16》。

  全文共8207字,配图50幅,阅读需要20分钟,2022年5月5日首发。

  (注:本人爱党,爱国。坚定支持一个中国政策,坚决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的行为!本文章仅只是介绍武器装备,无不良导向!另外,文章中的实际性能数据可能不准确,还望大家谅解!)

  前言: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终,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投降后,军队被解散,军事机构被撤消,虽然日本是战败国,但美国出于多方面的需要,最终将日本打造成了一个坚定的堡垒和前沿基地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驻日盟军总司令部(GHQ)的指示下,日本政府于该年8月10日组建直属于总理府(今天的内阁府)的“警察预备队”。(我的理解是,美国怕的是美军一走,日本人造反)

  1952年4月26日,日本政府成立隶属于海上保安厅的“海上警备队”,之后于同年8月1日成立保安厅,并将警察预备队与海上警备队统合分别改组为保安厅统辖的“保安队”与“警备队”。(这两个“治安部队”,实际上都具有准军事组织的性质)

  1954年,航空自卫队成立,同年7月,日本颁布了《防卫厅设置法》和《自卫队法》,将保安队、海上警备队分别改称为陆上自卫队和海上自卫队,将陆、海、空三军正式定名为自卫队,并成立了防卫厅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健全了统帅指挥机构。

  朝鲜战争期间,日本作为美军的大后方,为美军提供了生产,修理了大量物资装备,还有少数的日本人以“军夫”的名义随美军到朝鲜的战场上,担任后勤、扫雷等任务。冷战时期,日本自卫队主要根据《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辅助美军行动。70年代,日本确立了“重视海空,海上歼敌”的指导思想,全力发展海上军事力量。90年代之后,日本自卫队逐渐开始增加独立军事行动,并且开始参加海外维和任务。

  图11.日本防卫省,防卫省中最高级的官员称为防卫大臣,由首相任命。管辖范围也包含首相管辖下的自卫队。

  (注:图片14中的照片拍摄于平成27年东北洪灾期间,图中的这名自卫队员救起了一只柯基)

  对于自卫队的一部分介绍就到这里了,下面,让我们步入正题,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日本自卫队装备的90式主战坦克

  (个人理解:实际上,因为种种原因,日本不能像其他几个国家那样宣扬肌肉武力,自卫队明面上是防御部队,所以很低调,采取的也一直是亲民友善的宣传方式,而二次元形象正好迎合年轻人的喜好又和谐友善,不容易被国民指责过激,)

  日本陆上自卫队早期的战略是“诱敌深入”(利用日本特有的崎岖地形来布阵防御),因此61式与74式主战坦克都十分注重以地形为依托的战术(如利用地形反斜面、稜线来隐蔽车体,同时炮管以最大俯角向敌方开火 ,甚至居高临下射击敌方坦克较为薄弱的上部装甲),作战模式倾向定点射击 ,而不是在平面的开阔地上与敌方重型主战坦克硬碰硬;

  (图片23:61式中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仿照美国M47/48坦克设计、制造的第一代国产坦克。该坦克车长8.19米,战斗全重35吨,装备一门90毫米加农炮,备弹50发,还装有7.62毫米同轴机枪和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各一挺 。61式中型坦克研制始于日本自卫队成立初期 ,由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与三菱重工协作研究,三菱重工公司试制并完成量产,1961年装备日本陆上自卫队。到1975年2月该型坦克总共生产560辆,1984年12月开始退役,到1988年时还有424辆在役)

  (图片24:74式主战坦克,是日本三菱重工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为日本陆上自卫队研制生产的中型主战坦克。74式的设计高度考虑了日本的作战环境,无论整体设计或悬吊承载系统都极具特色。装备一门当时西方广泛采用的L-7A3改良型,使用北约标准炮弹。74式在1974年9月定型,被日本陆上自卫队正式命名为74式,成为日本在二次大战之后自行研发,制造的第二代主战坦克。74式坦克从1974年9月开始服役,量产持续到1989年,总共生产了873辆供陆上自卫队使用。)

  图25.战后日本点歪了反坦克科技树造出来的装备:60式106mm双管自行无后坐力炮

  (题外话:不过据说某些红龙玩家在游戏中用60式搭配反坦克步兵隐蔽起来打伏击,效果不错)

  在此种方式下,日本坦克部队能抵消苏联坦克火炮口径较大、装甲厚的优势。另一方面,日本本州地形崎岖,平原狭小,而且道路桥梁的宽度与载重量都十分有限,也限制日本坦克的体积重量,否则将难以进行长途部署。

  70年代末期,日本的经济,综合国力蒸蒸日上,日本便开始研究将自卫队的战略从原本“消极防守”改为向外推进的“洋上击破”(即在外洋便将来犯的敌方机舰消灭);此一战略的重点是大幅强化海上自卫队与航空自卫队的战力,而陆上自卫队也不甘示弱,为了呼应此一战略、避免遭到冷落,陆自也将过去“诱敌深入”的防守策略改为“水际击破”,将决战区域向外推展至滩岸,企图在敌军半渡或刚登上滩头之际便将之消灭。因此,此阶段陆上自卫队提出许多用于滩岸决战的武器系统,包括购买MLRS多管火箭炮、发展车载反舰导弹系统,以及研发战力更强大、能直接与苏联T-72/80正面一搏的新一代主战坦克。

  (图26:MLRS多管火箭系统,是70年代美、英、法、德、意多国参与研制的一种压制武器,由美国沃特公司生产、1983年装备美军,主要用以填补身管火炮和战术导弹之间的火力空白。)

  1975年74式坦克的量产仍持续进行之际,日本防卫厅便决定研发一种技术水平与当时仍在测试的美国M1、德国豹2同级的新一代坦克,由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第四研究所主导,并邀集日本诸多知名民间产业参与,其中三菱重工负责研制车体与发动机,三菱电机和富士通公司负责车上机电设施,日本电气公司(NEC)负责火控系统,日本制钢所负责研发火炮。在1976年,防卫厅技术探讨研究本部提出初步设计,代号为STC(日本第三代主战坦克原型车),1977年开始做设计,在1980年推出首批两辆原型车。

  由于日本尽可能在STC上使用国产设备,导致研发时长大幅延长,并且遇到若干障碍 ;例如前两辆STC原型车采用日本自制的120mm滑膛炮,绝大多数都是先前74式坦克的105mm旋膛炮的放大、无膛线版,不过在测试中表现不佳,而且迟迟未能克服诸多问题;此外,STC改良自74式坦克10ZF22WT的10ZG32WT涡轮增压柴油机的研发也不太顺利,直到1982年才初步完成。在1985年7月的装备审查会议中,决定放弃使用国产120mm坦克炮,改向德国引进著名的Rh-120 120mm 44倍径滑膛炮,并进行第二批原型车的制造。

  STC第二批四辆原型车在1986至1988年间陆续推出,换装Rh-120主炮, 在1987年9月至1988年12月进行第二阶段的测试 。原本STC预定在1988年完成所有测试并正式定型,然而由于进度略有落后,直到1989年2月才交给陆上自卫队来测试,并在1989年完成全部测试,四辆原型车总行驶里程约20500km,共射击3100发炮弹。STC在1989年12月15日的装备审查会议中正式定型,1990年8月6日正式依照年份命名为90式并投入量产 。

  90式坦克炮塔造型与豹2主战坦克十分相似,车体与炮塔由钢板焊接而成,炮塔前方与车身正面安装了三菱重工研发的新型复合装甲,其余重要部位则以间隙装甲补强,炮塔顶部也加装特殊装甲以抵抗日渐盛行的攻顶武器。90式坦克的复合装甲以两片冷轧含钛高强镀钢板包夹纤维蜂窝状陶瓷夹层而成,日本虽未公布90式坦克复合装甲的技术细节(由于日本陶瓷科技先进,故一些西方观察家多半给90式坦克的装甲技术极高的评价,甚至被认为优于乔巴姆复合装甲),90式炮塔正面仍维持早期型豹2的垂直造型,而非避弹性较佳的倾斜型 ,降低了防护效益。

  (图31:这篇文章中第一段文字中说,在实验的最后阶段,90式在穿甲弹试验场硬抗了9发120mm炮弹,并依靠自身动力离开了现场,但是关于射击测试的内容和数据都没有记载 )

  (图32:三号试验车的防护性测试记载,正面接了一发APFSDS,未被击穿,并自行脱离了现场。)

  90式坦克的外型紧致低矮,减低了重量与被弹面积(全车仅重50吨),车体防护方面,90式采用个人式的核生化防护装置,其进气口设于车体右侧,乘员需透过通气管与面具从中央过滤机获得干净空气;之所以舍弃全车加压式系统是因为这类系统在实际应用上有一些问题(尤其是车体破损时)。此外,90式的战斗室、弹药舱都设有自动化的灭火系统,采用不会伤害人体的二氧化碳作为灭火剂。

  90式采用一具三菱10ZG32WT V型10汽缸二行程涡轮增压柴油引擎搭配三菱MT-1500自动变速箱,采用电子式燃油控制管理系统与燃油喷射供油系统 ,双转子增压机提供增压, 在转速2400转/分时可输出1500马力上限功率,不过这个功率只能持续输出15分钟,而10ZG32WT发动机的最大持续功率为1100马力 (未增压状态的上限功率)。相较于74式坦克的10ZF Model 21 WT发动机,10ZG32WT的排气量与前者相当,但是输出功率则为前者的两倍。MT-5000自动变速箱附有液压变矩器和静液转向机构,共有4个前进档和2个倒档,并具备原地回转能力(双边履带同时反转)。

  90式坦克的动力系统采用一体化设计,引擎、变速箱与相关冷却系统被整合为一个单一的矩形单元,使得吊装、后勤维修作业十分便捷迅速 ;其中,三个发动机散热器位于变速箱上方,与混流风扇同时使用,风扇由液压马达驱动,可根据发动机和传动装置的温度进行变速,而发动机空气滤清器则安装在传动装置的两侧。不过实际上,90式坦克的动力系统并非完美:日本研制二行程柴油发动机有极长的历史,虽然二行程发动机具有结构相对比较简单、重量较轻、故障率较低、容易启动等优势,但也有易过热、耗气量大、高油耗、容易烧蚀等问题。

  日本在这方面技术不足,无法像德国一般制造出输出功率大又能将体积重量控制得很好的四行程柴油机,所以只可以使用重量轻的大功率二行程设计,付出的代价就是极高的油耗,平均每公升汽油只能行驶0.24~0.27公里,此外,90式发动机容易冒黑烟,发动机的耐用程度不足,急停、急开或猛踩油门甚至会让发动机发生黏缸甚至烧蚀。90式开车后,发动机低速运转时间相对来说比较长,万一冷却系统效率降低,就会使机油温度快速升高,因而必须立即减速。

  90式坦克采用与韩国K-1相似的复合液气压/扭力杆悬吊系统,这是希望获得液气压悬挂的优异避震性与调整俯仰能力,却不希望成本过于高昂的折衷办法。

  90式坦克拥有六对承载轮,其中第1、2、5、6对承载轮由液压悬吊支撑,中央的第三、四对则采用扭力杆,如此能节省一些成本。90式与74式的液压悬吊系统都能进行姿态调整, 不过90式的液压承载系统并非横向交叉连结式,此外两侧设有顶支轮,因此90式仅能前后俯仰(俯仰各五度,高低升降范围-255~+170mm),而不像74式既能前后俯仰也能左右倾斜;简化系统的理由除了降低后勤负担之外,由于90式的火控系统精良、主炮火力强大,能在行进间对敌进行精确攻击,故可在缺乏地形掩护的地带(如海滩、平原)与 苏联T-72/80等一线主战坦克正面交锋。

  (与74式使用的可调式液气悬挂相比,90式的悬挂系统能说有点“偷工减料”)

  90式采用一门与豹2相同的莱茵金属制Rh-120 120mm 44倍径滑膛炮 ,设有炮管热护套、排烟器以及炮身测曲器,日本获得德国授权,自行生产此炮所需的D-13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JM-33)以及DM-12高爆弹 (JM-12)。90式坦克最独特之处,莫过于采取了自动装填系统,还拥有11发/分的高射速,同时期的西方坦克除了90式之外,仅有法国勒克莱尔坦克采用自动装填。

  90式坦克的自动装填系统由三菱重工研发,与勒克莱尔的系统类似,都是炮塔尾舱平推式,采用弹带输送弹药,优于俄国坦克的旋转式自动装填系统。90式坦克共可搭载40发主炮弹药,其中约25发储存于炮塔尾部的自动装填系统中,另15发则位于驾驶座右侧的弹舱内,此种配置也与勒克莱尔坦克类似。自动装填系统由炮手的计算机控制弹种选择,炮弹依照种类摆放在特定弹位;装填时系统依照炮手选择的弹种,将该弹种的弹位转到提取位置并填入炮膛;

  辅助武器方面,90式配备一挺M-2HB 12.7mm口径车长高射机枪以及一挺74式7.62mm口径同轴机枪,两者备弹数目分别为600发与3500发 。12.7mm高射机枪设置于车长舱盖与炮手舱盖之间,原始目的是为了让车长与炮手都能操作;然而实际经验却显示这种设计将严重妨碍机枪对左右两侧的射击,这在城镇战中影响至为明显,整体而言并非高明的设计。90式原型车的炮塔两侧各有四具纵列的烟幕弹发射器,不过早期的量产车型仍使用与74式坦克相同的73式三联装烟幕弹发射器,后期型则改为与原型车相同的形式。

  90式坦克在这方面有着先进的水平。90式的火控/观测系统包括 一具由日本著名光学厂商Nikon研发的炮手瞄准仪,整合有红外线热影像仪、钕-钇石榴石激光测距仪与稳定系统,以及一具富士公司生产的独立稳定式车长日间全周界瞄准仪,总系统核心为一具数位弹道计算机 。炮塔与主炮的伺服/稳定装置与前述观瞄装置连动,使主炮能追随瞄准仪的视界进行瞄准;此外,炮手还有一具与主炮同轴的备用管状瞄准镜。

  弹道计算机是90式坦克火控系统的核心,能依据自动由传感器输入或由人工输入的各项信息如横风、气压、目标距离、目标未来位置、视差修正量、 炮耳倾斜(相较于水平面)、炮膛磨损、发射弹种等等,计算出火炮瞄准线、前置角等射击参数,并控制瞄准仪的瞄准线自动锁定,遂获得优秀的第一发命中率;此外,由于炮塔、炮身、观测器都有稳定装置,使得90式具备一流的行进间射击能力。炮手热影像仪具有两个荧幕,一个位于炮手席,另一个位于 车长席,使车长能分享热影像仪取得的影像。

  90式在昼间具有猎歼能力,车长能先以独立瞄准仪进行搜索,搜获目标后便按下炮塔自动定向钮,将炮塔转向新的目标,让炮手以热影像仪、激光测距仪精确锁定并开火,同时车长继续搜索下一个目标,多目标接战能力十分出色;此外,即便炮手正在追瞄某个目标,如果车长发现一个优先程度更高的目标,还是能以自动定向功能自动将炮塔转向至新的目标。

  从1990年起,日本自卫队正式接收首批30辆90式坦克。冷战时代,日本将苏联入侵视为最大威胁,故90式坦克优先装备紧邻库页岛的北海道的几个师团,取代老朽不堪的61式坦克。

  此外,虽然90式重量略低于M-1、豹2等欧美同时期主战坦克,但比起先前仅38吨的74式坦克,能够说是大幅跃进;因此,先前配合74式坦克的73式运输车无法直接搭载完整的90式,必须先将其炮塔与车身分离。

  虽然日本也为90式开发出名为“特大型搬运车”的拖板卡车,但限于日本本州地区住宅稠密、道路狭小、地形崎岖、桥梁承载能力不够等诸多地理人文特性的限制(注:还有一个有点哭笑不得的原因,日本交通省规定,超限的车辆不能上街。90式坦克加上拖车刚好超限),重量过大的90式在本州地区部署时,显然会受到重重限制。因此,日本全境也只有地形平坦的北海道才最适合90式坦克的运用部署, 依照原始规划,90式坦克优先部署北海道的陆上自卫队装甲单位,而日本别的地方也将换装; 然而,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陆军从北面登陆进犯日本的可能几乎完全消失,也导致日本防卫厅重整防卫计划。 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设定用来与苏联主战坦克正面对决的90式,重要性急转直下,故日本防卫部门大幅放缓了购买与换装的时程。 因此,原本“优先”部署北海道的90式,演变成“仅有”驻防于北海道的战备部队才有幸换装,在本州则只有富士教导团、武器学校等教学单位拥有这型主战坦克。

  (题外话:即便是北海道的坦克部队,也没有全面换装90式,90式只装备了日本陆自最精锐的劲旅、隶属北部方面队的第七装甲师全部的三个坦克联队(总共15个坦克中队)、第二坦克师的半数坦克中队(三个坦克中队)、第五旅坦克队(三个中队)以及第一坦克群的部分单位;第二坦克师另外三个坦克中队、第一坦克群部分单位和第11坦克旅团,则还是接着使用74式。在2010年度防卫预算中,日本防卫省订购了最后一批90式的订单,而90式的总产量便停留在341辆,总共连续生产了19个年度,平均每年度生产18辆。在2009年度,90式的每辆平均单价为8亿日元(约合600多万美元),比起量产之初(1990年度)11亿日元的高峰降低不少。)


返回上一页
一键拨号 一键导航